防護不是只有腳而已,山友們疏於鍛鍊的上肢,往往更容易因意外而拉傷(圖片來源:Ben Wang)
透過可調式加壓軟墊設計的護膝,能夠依個人膝關節狀況調整加壓強度。
防護來不及,傷後護具怎麼穿?
有固定運動的人一定聽過這樣的經驗,受傷通常都在同一部位反覆發生,例如腳踝。彭伊君指出,會扭傷腳踝,就是有特定肌肉力量比較不足,對關節失去調控的反應速度,除了訓練脆弱部位的力量外,平衡感練習也是強化的重點。關於傷後循序漸進的恢復方式,彭伊君歸納出三步驟:
傷痛期:
經由診斷先確認結構、骨骼、關節沒有問題;韌帶、肌肉、軟骨沒有拉傷、拉斷或撕裂,這些都是常見的運動傷害,若有受傷,要耐心的等待癒合。
癒合期:
這時可以做一些恢復運動,例如肌肉長度不改變的等長收縮或輕阻力的運動,不但能促進血液循環,也喚醒受傷過的肌肉該恢復原有的功能。
復健期:
開始積極做輕重量訓練,也就是漸進式的阻力訓練,這時診斷評估就很重要,因為必須判斷是哪條肌肉拉傷,對於拉傷的肌肉進行強化恢復。
在傷痛期,會需要高支撐的護具來固定受傷組織幫助復原;當傷勢過了疼痛期,開始癒合的之後,就能穿戴中支撐力的護具從事恢復訓練。多數人對這樣的過程沒有耐性,但若直接跳過癒合期與復健期,就會省略該優先強化脆弱部分的環節,下次受傷很快就再發生,這也是為何經常拉傷或扭傷同一部位的原因。
需長時間穿戴護具時,護具布材是否親膚很重要(圖片來源:健行筆記)
舒適度不佳的護具不想穿 買了等於浪費
當必須長時間穿戴護具時,材質、排汗跟吸濕功能就相當重要,彭伊君說護具的配戴不適合隔著衣服,因為衣服跟皮膚已有間隔性,隔層衣服穿戴護具,容易在活動時讓護具走位,離開應該給予支撐的位置。對於需要直接包覆在皮膚上的護具,在材質的要求上就更嚴格了,由於有些人皮膚易敏感,護具所採用的布材也要夠親膚,這樣長時間穿戴時才不易發癢起疹。
護具對關節的影響越小,當然對運動狀態越好;但隨著穿戴者的年紀越大,或曾經有過運動傷害的人,則須以防護為優先考量。例如山友間常見的髕骨帶與護膝,兩種雖然都是穿戴在膝蓋的護具,防護效果卻大不同。髕骨加壓帶是在跳躍時避免過度拉扯,而中間開孔的護膝則能上下左右全方位保護髕骨在它該在的活動範圍。